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最新添加
东兰林业局长:大炼钢铁开荒造田导致石漠化
我国将投入25亿元综合治理石漠化
平果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石漠化资料 > 文字资料
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
广西石漠化区科学数据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 【打印】【关闭】

    西南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的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和重庆等省、区、市,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型岩溶区。这里位于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区,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该地区“土在楼上,水在楼下”(土地在各级高原面上,水在地下河及峡谷中)的水土资源不配套的基本格局,以及可溶岩造壤能力低,地下岩溶发育造成水源漏失等原因,导致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面大,成为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多项战略决策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压力下,这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如贵州省年流失表土近亿吨,其中5800万吨泥沙通过河流外泄。因此,这一地区成为长江、珠江防洪体系中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加上可溶岩造壤能力低,已使石漠化状况不断恶化。据遥感资料,在上世纪末,岩石裸露率大于30%的石漠化地区有10.04万平方公里,而岩石裸露率大于50%的石漠化地区达7.55万平方公里。大片地区无水、无土,以致失去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成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对于居住在该地区的几千万人口来说,正在实施的几十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五”计划中,把“推进黔、滇、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国家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一、已有成绩和经验

    几十年来,党和国家对我国南方岩溶石山贫困地区人民一直十分关怀,国家和部委领导人曾亲自到这些地区视察,了解民情,作出相应的扶贫安排。从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交通、教育、医疗、发展乡镇企业,到发放救济粮、款,均有过很大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

    同时,还从这里的资源环境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治理岩溶石漠化,开发其特有的资源,以便从根本上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为摸清资源环境条件,原地矿部已完成了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普查,在八十年代又完成了水文地质普查(1/200000);在“五五”、“六五”期间,国家科委立项,投入1500万元组织原地矿部、中科院、水电部、煤炭部、国家教委等部门所属单位,进行全国性的岩溶攻关,选择广西都安地苏地下河、贵州普定和独山地下河系、湖南洛塔、山西娘子关等四个典型地区作试点,为岩溶石山改造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在国家科技攻关、扶贫开发、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长江防护林带工程、世界粮食计划(WFP)3146和3356等工程的支持下,在许多点上开展了岩溶石漠化治理、科技扶贫的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贵州普定马官镇,通过开发治理地下河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和解决人畜饮水;普定蒙铺河、贵州毕节何官屯、纳雍以支塘开展小流域的山、水、田、土、路、林、电综合治理,把粮食、生态、经济林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贵州关岭大搞农业科技培训,发展早熟蔬菜,建立蔬菜市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云南西畴县从计划生育、发展教育做起,1993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5%,适龄儿童入学率98%,同时抓好炸石造山、山坡改梯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乡镇企业;九三学社在云南广南县珠林镇进行科技扶贫,从恢复生态、农业种植科技、储粮防鼠、建沼气池、人畜饮水及希望工程入手,已取得初步成果。这些都为南方石漠化治理、科技扶贫探索了有效的路子。

    中央提出“推进黔、滇、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两年来,各地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建立石漠化治理示范点,大修水柜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打开了西南石漠化治理的新局面。

    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治理除了贯彻中央的政策外,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主要是:(1)必须因地制宜。在南方62万平方公里岩溶区,黔南、桂西厚层碳酸盐岩区,黔东北、重庆、湘鄂西碳酸盐岩与非可溶岩间夹区,湘中、桂粤北、桂中覆盖型岩溶区,川南埋藏型岩溶区以及滇东断陷盆地岩溶区的情况均有所不同。在上述5大类型内还有许多不同情况,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途径。(2)必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即首先抓住开发治理岩溶水,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合理安排种植,并根据各地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要抓住岩溶石山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持久地解决脱贫问题。如广西忻城石叠村、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罗城县肯王屯都通过发展山林而实现脱贫。贵州普定试验站,也已开始在后寨地下河上游地区石山上植树造林。广西马山弄拉屯,面积1.7平方公里,为由25座石峰构成的典型峰丛石山区,人口120人,耕地仅50余亩,人均不足半亩。多年来,他们靠封山育林,并发展水果和药材,不但使山上的小泉水在最干旱年份不断流,保证了人畜饮水,而且提前实现了小康。(3)必须依靠科技。不论是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还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都有许多与生物学、地质学、水文学、经济学、环境医学等相关的问题。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南方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的十分复杂,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南方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石漠化趋势依然非常严重。石漠化是一种岩石裸露的土地退化过程。滇黔桂三个省区是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的重点区,石漠化面积约6.79万平方公里,占三个省区总面积的18.1%,并且石漠化仍在进一步加剧。在黔南、桂西1.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岩石裸露率大于70%的严重石漠化区域的面积,近10年来以每年91.4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2、水源漏失、深埋,耕地瘠薄且少而分散,土地生产效率低。“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地表植被由于缺水成活率低,人畜饮水困难。岩溶地区土层一般只有20-30厘米厚,且连续性差,多分布于石缝或岩溶裂隙中。滇、黔、桂三省区岩溶县(岩溶面积大于30%的县)人均耕地只有0.9亩,坡耕地占70%,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约占20%,50%以上的耕地面积为中低产田。常常是“一碗泥巴一碗饭”,亩产约151公斤,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树木胸径的年生长速度约4毫米,大大低于类似环境的非岩溶区,生态效率极低。

    3、旱涝灾害频繁。岩溶平原和盆地是岩溶区主要的耕地。在降水偏少年份或旱季,耕地无水灌溉,形成大面积旱片。如桂中旱片,耕地面积83万亩,全部为中低产田。类似的旱片在云南的蒙自、湘中等地也有分布。在降水偏多年份或雨季,岩溶洼地、岩溶盆地常常因发生洪涝灾害而受淹,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最长的达一年多,造成巨大的损失。长江和珠江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与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也有密切关系。

    4、贫困形势仍然严峻。在西南岩溶石漠化区的300个县中,共有贫困县153个。全国碳酸盐岩区的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山区。西南岩溶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非岩溶区农民的人均水平。如广西岩溶石漠化区20多个县1998年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65元,只有广西同期平均值399元的40%。“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西南岩溶石漠化区还有约1000万人没有越过温饱线,800万人的饮水问题没有解决。而且,在已经脱贫的人口中,返贫现象很突出。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石漠化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而且还呈加剧的趋势,使赖以生产、生活的水土资源和人地关系等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5、科技含量总体偏低,缺乏因地制宜措施,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如广西推广一种可在石山上生长的可作饲料(树叶含蛋白质较高)的任豆树. 但据此次在都安三只羊乡所见,1996年所种的40万株树苗,现在稀稀拉拉,成活率仅20%;原来种的6万株竹,现在一株未存。不少水柜修建的位置和规摸未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不能发挥应有效益。退耕还林由林业部门负责,兴修水柜由水利部门或扶贫部门负责,生态效应和水文效应不能互相协同促进。这些现象在西南其它岩溶区仍然比较普遍。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运用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目前,在不同省、区、市、县的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科技等部门开展的石漠化治理工作,缺乏协调、配合,措施较单一,资金分散。应该成立跨省、区、市和部门的领导小组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统一部署和协调,理顺体制,克服因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和地区分割带来的弊端;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体制,集中使用资金,做到资金投放一个点,就要搞好一个点。

   (二)设立西南岩溶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目前实施的8年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是不够的,需作长期打算。为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建议设立专项。专项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编制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

    从国家的高度推进黔、滇、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编制全国性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指导各地的石漠化治理工作。确定各个阶段的明确目标,做到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制定操作性强的可行方案,分期分批,提出具体措施。短期目标应以解决缺水固土和生活能源问题,以改善生存环境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目的,以保护为主兼顾富民增收;中期目标以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与富民增收并重为目的;长期目标是实现西南岩溶区可持续发展和山川秀美的总体目标。

    2、完成石漠化治理所需的基础性、公益性调查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1:200000地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数据。石漠化综合治理所需的基础性、公益性材料包括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内容在内的岩溶环境数据及适生物种库与苗圃,因此应加强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挽救、筛选、培育适合于岩溶环境生长的物种,实现石漠化治理所需的基础性、公益性资料共享,避免重复浪费。

    3、组织多部门联合攻关

    石漠化的结果是植被无法生长,其原因是缺水少土和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因此,应联合国土资源、水利、林业、环保、科技等各部门及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等进行联合攻关。

   (三)因地制宜地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治理石漠化既要做好区域大尺度、不同地方中尺度甚至微环境小尺度上的石漠化治理,还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尺度的治理经验与措施的普及和推广问题。

    1、分区规划,多学科、多部门、多措施地集中治理

    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岩溶环境大体可划分为以新华夏系一级隆起带为主的裸露型岩溶区、以湘桂沉降带为主的覆盖型岩溶区、以川南重庆沉降带为主的埋藏型岩溶区以及滇东断陷盆地和山地岩溶区,应区别对待,分区治理。裸露区应以保土保水为主,覆盖区与埋藏区则应更多地关注水的问题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在同一个地区,岩溶生态环境复杂、小型、分散,“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十米不同土”,一地的经验或一种模式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因地制宜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真正可持续发展。同时,缺水、少土、植被覆盖率低是岩溶区的基本特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从政府职能看涉及科技、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业、教育、扶贫、计委、计生委等部门;在学科上需要岩溶学、林学、农学、水文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支撑;在技术上应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社会措施等融合起来,既保护又开发;空间上以流域为单位,甚至要跨流域,因此必须实行综合治理。

    2、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行示范和推广

    根据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特点,进一步完善已成功的示范点,包括自然恢复的示范点如弄拉屯,产业带动恢复的示范点如云南石林景区,开发地下河水电站带动生态恢复的示范点如广西隆林卡拉地下河等等。此外,还要在不同岩溶地区选择更多的典型示范点。首先把握好重点示范点的代表性,把工作做深做透,使其具有真正的典型性;再在一般示范点铺开,体现出广泛性;最后综合集成,推广到类似岩溶地区。点上的工作坚持以保水保土不造成新一轮生态破坏为生态建设的前提,以解决最基本的人畜饮水问题和生活能源问题为契机,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真正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岩溶地区土壤瘠薄、持水性差,生物生产力低,加之人口日益增加,人均占有粮食量低,从而加剧了土地的反复利用和不断的毁林毁草开荒,形成土壤肥力日渐低下、石漠化愈加严重的恶性循环。弄拉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从种粮为主粮不够,到少种粮食不愁吃、有钱花的转变,而且保护了土壤,恢复了生态环境。所以,改变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抓住岩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特征,选准适合各地岩土地球化学环境的多年生经济作物,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产业化提高其附加值,带动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转移的基础工作,是查清各地经济作物的适土性,为此建议加强农业地质工作。

   (五)实行新的生态环境建设运作模式

    促进岩溶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思路,实行“科技先行,百姓参与,政府支持,公司介入,市场化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

    岩溶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环境建设时应该科技先行,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弄清岩溶大环境和小环境的特征、演变规律,筛选出石生、旱生、喜钙镁的速生树种、经济林树种、水源林树种,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饲料作物。为此,建议尽快在西南岩溶区全面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为因地制宜实施岩溶石山治理提供石漠化、水资源和地质生态等基础性、公益性的科学数据,供政府各部门使用,为政府决策服务。

    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项目,并开发出既先进又实用的配套技术。在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主动参与,积极实施育林、育草工程,自觉保护石山环境和土壤,实现生态重建与恢复。引进公司,解决农产品销路和加工问题,将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为当地培养自己的科技和市场经济人才,保证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搞好示范和总结的基础上,加强科技部“喀斯特(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技术与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和广度。

   (六)多方面为岩溶石山生态重建创造条件

    树立信心,自力更生,转变观念。岩溶石山区是可以脱贫致富的。如处于典型峰丛洼地石山区的弄拉屯,经过30年的封山育林,林被覆盖率达70%,岩溶表层泉水长流不断,人均年收入逾3000元。但有些地方老百姓的等、靠、要思想严重,虽然政府投入很大,却未能改变石山区贫困面貌,如都安三只羊地区。因此,选示范点时应优先考虑群众对治理石山信心足、艰苦奋斗作风好、自力更生观念强的地方。

    加强宣传教育,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人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石漠化的重要因素。岩溶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人口密度高,耕地生产力极低,无法满足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能量供给,在没有资金和科技投入的情况下,只有靠扩充耕地面积来维持生存,结果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中。所以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预防”,防止人类不合理的利用甚至破坏环境,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从根源上减缓生态环境的压力。

    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给予优惠政策,共建岩溶生态环境。在国家、各级政府和石山区群众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广开资金、人才和技术(如利用菌根技术重建岩溶种子植物)渠道,并给予最大的支持和最好的配合。在坚持保护、恢复生态的前提下,稳定农业政策50年不变,鼓励致富,保护合法所得等。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缩小城乡差距,疏通西南出海通道。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最大差别不仅是人均GDP,而且是城乡差别。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岩溶地区的农村,生境恶劣,天灾不断,承灾抗灾能力弱,拥有中国最多的弱势人口。在西南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认真考虑缩小岩溶地区城乡差距,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外来资金进得来、山里产品出得去,但短期内应谨慎投资建设中远程高速公路,以免造成高投资、低回报的局面。南昆铁路是西南岩溶地区连接滇黔桂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但目前还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建议采取适当措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出海大通道。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搜索:
公告: 石漠化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网站建设中